首頁 > 對外交流 > 其他 > 鄔書林:抓住機遇,加強合作,推動中英學術出版邁上新臺階 | 中英出版高層面對面

鄔書林:抓住機遇,加強合作,推動中英學術出版邁上新臺階 | 中英出版高層面對面
來源:國際出版周報      2022-04-08 08:11:25      瀏覽次數:       [ ]

打印 收藏 分享到:


4月6日,中英出版高層面對面活動在倫敦書展期間成功舉辦。來自中英兩國的資深出版人在北京和倫敦會場相聚云端,聚焦“出版合作為全球科技創新貢獻力量”主題開展“面對面”交流。

111.jpg


222.jpg


活動現場

 

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鄔書林以《抓住機遇,加強合作,推動中英學術出版邁上新臺階》為題發表主旨演講,現將發言內容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333.jpg

 

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鄔書林

 

抓住機遇  加強合作

推動中英學術出版邁上新臺階

 

四月的倫敦,春色溢彩,書香醉人。在中英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50周年之際,非常高興在倫敦書展期間參加中英出版高層面對面活動。倫敦書展作為全球書業最重要的春季盛會,是中英兩國文明交流、學術互鑒的重要平臺。在這里與英國同仁一起回顧出版歷史,研討出版業發展的新動態、新趨勢,交流加強合作的新路徑,探討學術出版為科技創新服務的新方式,很有意義。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抓住機遇 加強合作 推動中英學術出版邁上新臺階》。簡要講三點:

 

一、準確把握出版功能,發揮出版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出版是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縱觀人類歷史,出版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本質功能主要表現為傳播知識、傳遞信息、傳承文明,用全人類的優秀知識來提高人的素質,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中英兩國是東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都曾創造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發展進步做出過重要貢獻。兩國文化出版交流,已持續數百年之久,增進了了兩國人民的了解和友誼。中國儒家思想和科舉制度等傳入歐洲后,曾得到英國啟蒙思想家的推崇。文藝復興之后英國涌現出的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在中國聞名遐邇。莎翁的作品100多年前就在中國出版,并陸續以話劇、京劇等形式上演,哈姆雷特的悲情、奧賽羅的正直、鮑西亞的智慧,至今在中國膾炙人口、經久不衰。過去20多年中,英國著名作家杰克﹒羅琳的《哈利﹒波特》在中國受到熱捧,贏得廣大青年讀者的喜愛。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英出版交流非?;钴S,英國的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有影響的作品幾乎全部在中國翻譯出版;中國的許多重要作品也一直受到英國的高度關注。

 

在今后的交往中,兩國出版人要以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不同文明的養分,發揮出版在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的作用。

 

第二,學術出版是學術研究成果的體現,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過去十多年,國際上學術出版已從單純的出書、出刊、出數據庫,到現在自覺把出版工作融入到科學研究、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當中,為其提供知識和信息的解決方案,為科學家、經濟決策人、讀者更好地從事科學研究、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提供知識和信息服務,這已經成為出版的新的重要的理念。中英在這方面的合作也很有成效。2005年,中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與英國麥克米倫教育和自然出版集團合作,策劃編輯了科學主題叢書——《<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擔任總顧問,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擔任中方總主編,《自然》雜志前任主編約翰﹒馬多克斯爵士(Sir John Maddox)和自然出版集團總編輯菲利普﹒坎貝爾爵士(Sir Philip Campbell)擔任英方總主編。該叢書從《自然》雜志自1869年創刊以來的文章中,精選在科學發展進程中具有開創性、代表性的文章,以中英對照的形式結集出版,向中國科學界、大學生介紹自然科學兩個多世紀以來的發展進程。時任《自然》集團總裁的查金先生和《麥克米倫》公司負責人的白德興先生積極推動此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叢書出版后曾榮獲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化學的歷程》),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2009年度、2011年度引進版科技類優秀圖書獎,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覽入圍獎等殊榮。

 

第三,反映創新成果,推動新的創新,是學術出版的重要社會功能。這也是出版在世界范圍內受到重視的根本原因。1665年,英國皇家學會學術刊物《哲學學報》創刊,標志著現代學術出版的開始。2015年在《哲學學報》創刊350周年之際,中國科協、中國出版協會與國際STM聯盟在北京舉辦論壇,研討學術出版的未來。這方面的合作也在推進。2007年,中國科學出版社與愛思唯爾集團合作,成立科愛出版公司。該公司通過成功的合作,推進科研創新,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合作,融入世界創新體系,出版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截至目前,科愛公司的英文版科技期刊達到130種。其中,據科睿唯安發布的2020年度《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中,《生物活性材料》《鎂合金學報》的影響因子位居世界學科第一位,《動物營養學報》《石油科學》位居世界學科第二位,9種期刊位居全球前5名,13種期刊位于Q1區。31種期刊被科睿唯安的Web of Science數據庫收錄,63種被愛思唯爾的Scopus數據庫收錄,14種被EI數據庫收錄,27種期刊獲得中國科協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支持。

 

二、把握機遇,攜手推進出版業繁榮發展

 

當前,信息技術革命性的進步,特別是數字化正在快速推進著出版業的發展。隨著IT行業、互聯網行業、移動終端和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快速迭代的技術正打破傳統的出版工作方式,學術出版發展正處于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中,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開放科學運動縱深發展,開放獲取成為全球共識。2021年11月1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41屆會議,通過了《開放科學建議書》,為國際出版國際學術出版的合作與交流展示了廣闊的前景,中英兩國都是簽字國,相信這方面的合作前景光明且有很大的空間。中國出版界將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加強與包括英國在內的國際出版界的交流與合作,為推動出版科技文化的發展和人民的福祉貢獻出版人的力量。二是主流學術出版商紛紛調整業務,加速轉型升級。以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愛思唯爾(Elsevier)等為代表的國際著名大型出版集團出版了世界上最多的學術期刊,擁有一系列著名期刊品牌并形成了龐大的刊群,而且近年來學術期刊向大型出版商不斷集聚的趨勢愈加明顯。三是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為代表的前沿技術不斷涌現,使出版的理念、管理方式、載體形式、傳播方式、運作流程、服務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信息技術的革命性進步為提升出版水平提供了機遇。學術出版應緊跟技術發展的最新潮流,推進數字出版進程。

 

近年來,中國出版業持續快速發展,中國學術出版正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政策支撐為學術出版提供良好的環境。近年來,中國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規劃支持學術出版的發展,為學術出版的發展指明方向,創造有利的環境。2019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七部門聯合組織實施的“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為一批新生的、優秀的期刊提供了雪中送炭式的資源支持,給優質的科技期刊指明了方向,激發出各出版單位以及市場化的出版集團空前高漲的辦刊熱情。如《超導》《循環經濟》《可持續視野》《碳中和》《光:科學與應用》等一批優秀期刊的問世,為中國學術期刊出版提供了有力支撐,促進了學術成果轉化和科學普及。

 

第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教育的全面繁榮發展為學術出版提供了堅實基礎。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1978年~2021年我國GDP總量從0.37萬億元躍升至114萬億元,實際增長了308倍多。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為出版注入了活力。此外,目前中國在校大學生人數為4000多萬,有2.18億人受過高等教育,中國博士研究生的數量已位居世界前列。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僅為中國的出版事業涵養了廣大讀者,也為內容生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作者。

 

第三,研發投入的穩步增長為學術出版提供不竭的內容來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行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科學研究繁榮發展,科研創新成果不斷增多,既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又為出版繁榮提供了重要的內容資源。近年來,中國的研發開支大幅增長,從2000年的896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24393億元,位居世界第二。另據Scopus數據庫統計顯示,2019年度全學科總體發文量中國與美國持平。

 

第四,健全的出版體系和積累的出版經驗提供了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版業自身有了長足的進步,建立了相對完整的出版體系,初步適應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目前,每年出版報紙1800多種;出版圖書近40萬種,其中新書有20多萬種;出版期刊有1萬多種。2020年中國數字出版的收入已達11781.7億元,年增長 19.2%。

 

面對信息技術革命性的進步和發展機遇,中英兩國出版人士應登高望遠,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擴大豐富出版合作空間內容,攜手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三、秉持開放心態,共謀學術出版繁榮發展

 

科學文化知識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學術出版面向國際是學術出版生存發展的重要特征。學術出版的平臺從來都是世界性的,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學術出版可以成單獨支撐學術研究。中國出版協會將繼續在推動與國際出版界交流合作,促進中外出版合作項目對接落地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在此我提出4點建議與大家交流:

 

第一,加強信息互通與交流,關注新技術對出版業的影響,為中英兩國的出版繁榮提供精準的信息支撐。我們注意到,像愛思唯爾集團、麥格勞·希爾集團、企鵝出版集團、培生集團等紛紛開發電子書領域,建立了電子數據庫,搭建了網絡平臺、在線閱讀平臺,推出了形式多樣的電子報紙雜志。希望雙方交流經驗,彼此學習互鑒,開拓更多合作領域,促進出版產業和學術出版的繁榮發展。 

 

第二,加強出版人才的合作培養,開展國際出版人才聯合培養計劃,讓中英兩國出版人跟上科技進步的進程,打牢中英出版交流的人才基礎。可以以項目合作、人才培訓等方式加強交流合作,共同培養全球化、多元化的出版人才。

 

第三,加強兩國出版的技術交流,在出版的學術規范、編輯標準方面開展多種多樣的交流交往,推動出版水平的共同提高。我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與包括英國在內的世界先進學術出版機構的合作,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努力提升學術出版規范,不斷提高學術出版水平。同時,加大兩國出版業科技項目的合作力度,鼓勵更多的中英出版企業在數字出版新技術、新產品以及相關標準的研發等方面加強合作。

 

第四,加強版權和出版實物貿易往來,讓中英雙方優秀的出版物更多地進入對方市場。推動兩國典圖書互譯,鼓勵兩國出版機構簽訂雙邊交流與合作協議,加強中英優秀出版物的合作推廣。鼓勵出版企業加大在版權、資源和投資等方面的合作力度,推動中英出版企業間多層次合作。

 

由衷希望以中英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50周年為契機,與英國出版同仁攜手共進,促進兩國出版業繁榮發展,為世界出版業的美好未來貢獻力量。

 

上一篇:中英出版高層面對面活動在倫敦書展期間舉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日本强伦姧人妻一区二区动漫|8050午夜一级毛片久久亚洲欧|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虎|中文字幕少妇偷乱视频在线